芈潇
当你离弃我时,我终将回归于你。
2019-10-03

活着-余华 读后感

【写在前面】

说实在的,余华的书亮点在于张力而不在于语言文字上的花哨“炫技”。因此,没什么摘抄,一夜速成之后能写的也只有下面这些不知所云的话。

我还记得自己坐在逼仄的书桌跟前抱着电脑(PDF)毫无形象地流泪的样子。

人生怎么会这么难呢?

……

从头说起,在了解到史纲老师的读书报告要求的时候我是有点崩溃的——一个全校共同课嘛还这么认真?不过看到 书单的时候还挺开心的,毕竟从这些书(白鹿原、兄弟blabla)看上去老师还是很用心的。

然后上了一个学期有点无语的史纲,这里就不要说了;老师有水平也是真的,说话听不清也是真的。(我翘课去打球了也是真的……太尴尬了)

最让人崩溃的还是110道论述题的期末,半个月下来肝到头秃居然也神奇地把那些无厘头的史纲名词解释背完了,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到的……

这个读后感是纯粹的“读后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抒情和修饰。我觉得这样朴实的文字才真正配得上福贵那种原始的生命张力。日子是一天天活下来的,不是用辞藻堆砌出来的。

不知道老师怎么评价我这篇垃圾,至少我写的无比真情实感,那个感觉就像是姆爷在river的MV最后说的——

“我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我胸口,而我不得不一吐为快。”



漫漫长路,踽踽独行

我从没想过人的一生可以走得这么快,这可能是艺术上详略处理的缘故。

你看红楼梦,不过贾府转瞬兴衰,却写了一百二十回目——起初贾宝玉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算到高鹗的结局也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少年;而《活着》,短短十万字,福贵就从民国时期穿着绫罗绸缎的地主家的少爷一点点蜕变成那个牵着同名的老牛、穿着再平凡不过的粗布衣衫在地里慢慢干活的老农民,从一个放浪形骸的败家子,变成了田埂上和牛对话的“老不死”。

有庆运动会拿了第一,凤霞嫁了个好人家,这些看上去欢乐的人生片段衬托在福贵的人生里,似乎只会让他生命中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不过,这样的生活,只要在他自己看来足够安稳,就是幸福。他不必担心凤霞是不是能找到婆家,不必担心有庆有没有好好读书,不必担心家珍的病会不会恶化……他只剩自己一个人,经历了六十年风霜洗礼和岁月打磨,依然挺立在村里的田埂上。一人,一牛,就这样平静地走完最后的岁月。

当历史的风云从他的头顶轰鸣而过,福贵心中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愿望,依然是活着。

他不仅为自己而活。他送走了太多想活着的人。他连同他们的份一起,倔强地活着。

老全想活着,队长想活着,春生想活着,王四抢凤霞的地瓜是为了活着……不仅仅是徐家的人,连这些“配角”,活着的欲望都如此强烈。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人,但是他们的目的都如此简单而纯粹。

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目的,也是手段。可是有的时候,“活着”却是最难的事情。死了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却不得不承担一切。

名字叫福贵,但是命里无福也无贵。年轻时仗着家里的钱财活得肆意张扬,从地主变为佃农后活得畏畏缩缩,被国军抓去当兵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活着有多难,所以回家见到妻子儿女时才会觉得一家人一起生活才是最大的安稳。怎料徐家人天不假年,即使解放战争已经结束、国家已经安定,福贵依然过不上他向往的安稳生活。土改、大跃进、文革,时代的变换在个人的微缩视角上看起来竟然如此具有戏剧性。福贵的身上,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样剧烈的动荡中,他迷失过,痛苦过,而最后,他选择活下去。

时代的变化在这个老人的叙述中似乎变得格外稀松平常。但是日子是一天天活过来的,个中滋味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文学的妙处可能就在于对现实的映射。《红楼梦》里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臻于极盛之后,纸醉金迷的外表下糜烂的内里;《活着》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上那短短几页便带过了的六十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到底有多么漫长。

历史之所以厚重,就是因为它是无数个福贵组成的。每个福贵身上都各有各的不幸,也有各自活下去的方式。福贵们不是与大海、与大马林鱼搏斗的男人,但他们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依然倔强地活下去的勇士。

我没有哭。我只是心有点疼。

论文多的时候我总喜欢对自己说:“活着真难。”

我想以后我不会再对自己说这句话了。

 

 

 

活着

中文版自序

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韩文版自序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

文字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日文版自序

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英文版自序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

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麦田新版自序

写作其实和人生一模一样,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者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

 

老全: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乍一看非常的主观唯心,但是实际上蕴含着对生的渴求;”用力活着“)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解放军和国军军官的对比实在是不忍卒读……是真的惨,KMT这是给福贵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啊,家都不敢回去)

“排长”、“连长”、“团长”,相似的戏码反复上演,结果却截然不同。

 

我从没想过人的一生可以走得这么快,这可能是艺术上详略处理的缘故。你看红楼梦,不过贾府转瞬兴衰,起初贾宝玉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一百二十回目,算到高鹗的结局总也没到两鬓斑白的地步;而《活着》,短短十万字,福贵就从民国时期穿着绫罗绸缎的地主家的少爷一点点蜕变成那个牵着同名的老牛、穿着再平凡不过的粗布衣衫在地里慢慢干活的老农民;从一个放浪形骸的败家子,变成了田埂上和牛对话的“老不死”。

自然灾害、饥饿、贫穷让人性几乎泯灭。

老全想活着,春生也要活着,队长不想进城也是为了活着,王四抢凤霞的地瓜是为了活着……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人,但是他们的目的都如此简单而纯粹。

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目的,也是手段。

有庆运动会拿了第一,凤霞嫁了个好人家,这些看上去欢乐的人生片段衬托在福贵的人生里,似乎只会让他生命中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不过,这样的生活,只要在他自己看来足够安稳,就是幸福。他不必担心凤霞是不是能找到婆家,不必担心有庆有没有好好读书,不必担心家珍的病会不会恶化……他只剩自己一个人,经历了六十年风霜洗礼和岁月打磨,依然挺立在村里的田埂上。一人,一牛,就这样平静地走完随后的岁月。

当历史的风云从他的头顶轰鸣而过,福贵心中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愿望,依然是活着。

他不仅为自己而活。他送走了太多想活着的人。他连同他们的份一起,倔强地活着。

名字叫福贵,但是命里缺无福也无贵。年轻时仗着家里的钱财活得肆意张扬,从地主变为佃农后活得畏畏缩缩,被国军抓去当兵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活着有多难,所以回家见到妻子儿女时才会觉得一家人一起生活才是最大的安稳。怎料徐家人天不假年,即使解放战争已经结束、国家已经安定,福贵依然过不上他向往的安稳生活。时代的变换在个人的微缩视角上看起来竟然如此具有戏剧性。甚至不知说什么,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有活着。

时代的变化在这个老人的叙述中似乎变得格外稀松平常。但是日子是一天天活过来的,个中滋味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文学的妙处可能就在于对现实的映射。《红楼梦》里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臻于极盛之后,纸醉金迷的外表下糜烂的内里;《活着》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上那短短几页便带过了的六十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到底有多么漫长。

历史之所以厚重,就是因为它是无数个福贵组成的。每个福贵身上都各有各的不幸,也有各自活下去的方式。

我没有哭。我只是心有点疼。

论文多的时候我总喜欢对自己说:“活着真难。”

我想以后我不会再对自己说这句话了。

 


评论
热度(43)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芈潇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