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潇
当你离弃我时,我终将回归于你。
2019-10-10

秋风宝剑孤臣泪-姜鸣

【写在前面】

其实姜鸣的书对我影响还挺大的,被我凑成了参考文献不说,我还真把不少他去过的(京城里)地方都打卡走了一遍——不过所思所想不如人家是很正常的。常常慨叹当年 志军 推荐的时候我怎么没有早点看他的书。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天10.10,1911-2019,回首已是百年身。



秋风宝剑孤臣泪

一、以镜镜人须眉活——英国摄影师拍摄的总理衙门大臣照片

无疑,在历史研究中,辅以视觉形象看到历史人物的面容会带来更加直接的感官冲击,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场景,拉近后人与前人的心理距离,这就是我追踪本次摄影活动及其照片的兴趣所在。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靠绘画来描绘容貌的。摄影改变了保存视觉形象的方式。这种新奇的玩艺,虽然中国人对它存在疑惑。但总理衙门的大臣毕竟见多识广,他们对汤姆森的到来和他的技术,显然是欢迎的。

照相机一直陪伴着我的旅行,成为唯一准确的描绘我沿途见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触的各种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时候都能像我的著作的读者提供真实的再现当时情景而无可争议的图片,使他们第一次面对遥远东方大地上的景物和人民,与我一起分享那愉悦的经历。


二、军营弄惯入军机——大臣笔下的左宗棠

所患异时形诸记载,毁我者不足以掩我之真,誉我者转失其实耳。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吾亦不理,但于身前自谥曰“忠介先生”,可乎?——左宗棠

其实现在看到的野史记载,很多都是当时各种传言的一种沉淀,既然有过传言多少也有所根据。一些情节并非无法澄清,关键是必须仔细爬梳原始文献,去伪存真,考证野史笔记的依据。

军旗大臣们都是位极人臣者,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后彼此又在玩弄一些小拳脚,这是官场的有趣也是官场的无趣。官场上的举手投足都会有人在背后做出臧否平说;官场上的虚情假意,更不能当作补药喝下,个人只能自己谨慎。


三、字里行间的细节——读《翁同龢日记》笔记

客退空斋静自娱自,又循霜鬓起长吁。闲将识画看碑眼,默数中州士大夫。——翁同龢《题十三行五本为李兰孙相国》

许多人日记都随手记录气象,但大略只写“晴”“雨”数字,二翁同龢则记得甚为详细。从连绵半个世纪的日记中,我发现时下抱得恶名的沙尘暴,其实早已有之。

然而记叙老北京生活的作家们却常常把沙尘暴忽略了,给后人的印象,沙尘暴似乎只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破坏的产物,来源于急欲富裕的牧民放养山羊啃啮了草根。坦率说来,明清时期北京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都城,生存条件却并不值得推崇。他的北方,广漠的蒙古高原,像一个风云际会的大舞台,每隔数百年,便会产生出一支新锐骁勇的铁骑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统治,催生着鼎新革故的江山嬗替。蒙古高原的沙尘暴更是年复一年的如期光临,劈头盖脸,无孔不入,成为古都春季一种令人不悦的常态。

除了沙尘暴,北京的城市道路系统问题也很突出,我们过去研究老北京往往更多关注建筑,园林关注胡同和四合院,却忽略城市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排水,排污以及交通工具。

我过去一直觉得清代北京官员士大夫的休闲生活乏善可陈,除了逛琉璃厂买古董旧书,去崇孝寺看看牡丹,去什刹海旁的茶馆饭庄饮茗品酒,去西山访古刹听暮鼓晨钟,到陶然亭观赏芦苇和远山外,没有更多有趣的地方可供游览消遣,因为今人熟悉的景点,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雍和宫,香山,当年统统属于皇家园囿,并不对公众开放。阅读翁同和日记时,我发现北京的达官贵人还是会从郊外零零散散的自然景观中寻找自己消闲的乐趣,这些景观,时下早已在城市开发的滚滚浪潮中湮灭了。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故,翁同和的叙事从容不迫,甚至还关注了天气和庄稼生长,恐怕这就是从前文人所说的“有古大臣之风”。

历史学家犹如猎人,常年在岁月的森林中逡巡。


四、簪花多在少年头——访李鸿章故居合肥磨店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李鸿章

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有追求功名的热望,也带有吟诗遣句的矫情。是年,英军占领镇江,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居住合肥的李鸿章是否意识到一个数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正向自己走来?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李鸿章《二十自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李鸿章《入都》

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李鸿章《入都》


五、老来失计亲豺虎——李鸿章访俄的若干细节再现

他像我一样,年轻时交上好运,就此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其实我再说一遍,他像我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身居高位使他声名显赫而已。当他接待外国人时仿佛应付裕如,但揭去他的这张皮,他还是中国佬,同其他官僚同样是无能之辈。——赫德

岁月犹如浮动的云朵,引动着我的思绪在昨天与今天间穿越,我看到半圆的穹顶下有一把金灿灿的御座,御座后面是彼得大帝与智慧女密涅瓦的油画。彼得身着戎装,佩戴蓝色绶带,一席绸缎披风从他的肩上,斜斜地垂落到地面。密涅瓦在希腊神话中又称雅典娜,英武的男人与女神相伴,头顶上,安琪儿在飞翔。彼得大帝是俄国人开疆拓土的偶像和骄傲。彼得大厅,是历代沙皇处理国务的地方。

维特说:“在我活动时期,我曾经接触过不少将会永垂史册的政治家。以李鸿章的智力和常识来判断,他要算是这些人中最卓越的一个。”

赤县神州纷割地,黑风罗刹任飘船。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黄遵宪《李肃毅侯挽诗》其三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


六、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谋划修建铁路的一个插曲

中国有可富可强之资,若论切实办法,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能强。亦必富强而后可以居中取外,建久远不拔之基。——李鸿章

普法战争中铁路的运用,代表着蒸汽机时代陆权的重新兴起。对应于蒸汽机带来的坚船利炮和海权勃兴,铁路使得部队实现了六倍于拿破仑时代的移动速度,并使得军队在战场上能够长期坚持,从而造成战争形态、规模和时空概念再次重新改写。

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也。

在那个时代,郭嵩焘、李鸿章、丁日昌已经敏锐的注意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拥有铁路、电报、铁甲舰,他们的眼光,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而李鸿章,更想自己来做中国铁路的开山老祖。

这种空间转移的速度,恰是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重要区别之一。

李鸿章认为,修建铁路的困难,主要是投资经费巨大,借外债乃不得已之办法。有人担心会受洋人盘剥,但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与借债支付军费不同。铁路一开,本息就有所取偿,而国家获利更在久远。

刘锡鸿与李鸿章的交锋,是中国上层社会对发展现代交通、推广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外资、经济发展与民生等国家发展战略问题的论战,对晚清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回思百余年前人们对铁路的种种批评曲解,和先行者的启蒙宣传与不懈争取,不能不使我感慨良多。从大逆不道到司空见惯,从铁路电报到民主共和,每种新的观念和新鲜事物的普及,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现代化的步伐,就是如此艰难的一步步行走过来。


七、“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螯共酌”——李府螃蟹之来路及送礼种种

李鸿章每年兴师动众,从南方寄来的螃蟹,能够存活下来近千只,重新包装之后,都是加强感情联络的重要工具,能在京津两地众多府邸中,营造出持螯赏菊的秋日气氛。只是谁能想到,这些螃蟹的采购、包装、运送,李鸿章本人都要亲自写信,逐一叮嘱关照呢。

官宦之家,平常交往、送礼亦是门艺术。

由此再想《红楼梦》,一场蟹宴,给多少人留下想头;而在蟹宴背后,有隐藏着多少筹划和心计?


八、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

鄙人生平爱才,而以荐士获谤;然一息尚存,爱才之念如故也。——张佩纶

胡适感戴张佩纶对其父亲的大力推荐,认为张佩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其实不然。从我读过的张氏信函来看,这位清流健将历来以“扶持善类”为己任,常常不遗余力的向朝廷和朋友推荐,而且对这种举手之劳,并不记挂。


九、本来钟鼎如浮云——宝廷娶江山船女之谜

我生好诗兼好直,欲将狂妄惊乾坤。背翻诗草写谏草,高吟不怕苍天闻。——宝廷《谒韩公祠恭赋》

作为活跃的”清流“健将,宝廷在当时代表社会舆论的道德良心。他又是大名士,在生活上风流倜傥,率性自为,据说”特钟情于汉妇之纤细足“。他以副部级官员之尊出差抡才,却不思检点。闹出绯闻,不得不自行检举。

同一件事,有的人干了没事,有的人干了顶多是小节有亏,有的人干了则丢乌纱帽。什么原因?官场机缘加个人运气而已。

宝廷敢爱敢恨,弃官如弃屣,虽然对张佩纶说有“悔意”,但依然抱得美人,退隐江湖,可谓大大的名士。

宝廷在娶得汪氏之前,还另娶李氏、胡氏、盛氏三房姨太太,自谓“余四妾以倩兮、盼兮、悄兮、皎兮分字之”。这些女人,在他罢官之后,并未离他而去,这点使他很引以为豪。也说明他对女人们是很不错的。后世学者认为他不仅“重色”,而且还很“重情”。

“豪杰喜骂人,得祸此居半。势盛隐衔恨,时失显罹患。”“送君出塞行,花下同倾杯。可怜两支花,尽被东风摧。”到了失意的时候,大家更感到当年的豪情和搏击,不过如一场春梦。“回思花开盛,曾赖风吹开。东皋岂有心,物候应天时。”他们曾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政治操纵者的工具,等到看清这一点,他们也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

何时枫叶下,同醉万山秋。——翁同龢


十、灿灿医星映御街——悬丝诊脉、吉林人参和东太后之死

当年被公认医术高明的大夫,其实多是有学识的官员,并非专业的悬壶郎中。中国传统医学在最高境界上是一种哲学,同入仕做官的读书人倒是相通的。


十一、治人治病,中外一家——李鸿章与西医

西国医理,医法虽与中国不同,得失亦或互相见,然实事求是,推详病源,慎重人命之心,胜于中国近世之漫无把握。关心民瘼者所不可不知者也。——郑观应

晚清中国民间,对西医一直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并非来源于真实的了解,而主要是文化的隔阂和谣言的误导。

中国人说做药引子,讲这种故事的人,显然没有见识过西医,倒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中萌生出来的奇思妙想。这种愚昧无知,在民众中有着很强大的势力和信众,所以西药要传播,阻力重重,要靠医治成功的案例,也需要官方力量的支持和推动,更需要社会知名人物的身体力行。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领袖,他终生信服西医、推广西医。从这点上看,他也是中国人的先行者。


十二、一时耆旧尽凋零——光绪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

如果我必须在这里再过一个冬天,我想请您前来北京住上半年,让您沾沾这里的尘埃,并且呼吸呼吸使馆的空气。——赫德


十三、社交季的新客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在中文里,London Season通常译作“伦敦社交季”,指英国上流社会集中举办各种社交活动的习俗。从前每逢盛夏,伦敦空气污浊、酷热难耐,贵族和富人皆举家迁往乡间别墅避暑。年底国会复会,他们又像候鸟一样飞回城中,各种社交活动也随之展开。来年4月中旬到8月初,长达一百多天时间,是不列颠岛最美好的时光。

社交季起源于18世纪,在经济富裕的维多利亚时代固定下来,到“二战”之后,开始逐渐中产阶级化了。


十四、在那华丽的宫廷里——格林尼治的中国留学生

假使在一个国家里面,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卫国家的勇士们,其社会地位反而不如大腹贾,那么这个国家的亡国,就一点都不冤枉。——约米尼

玛丽女王感念海军将士的功勋,希望像切西尔医院一样,为受伤和残疾的水手们提供一个疗养的场所,这便是建造皇家海军医院之由来。海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在海军战舰下层甲板拼搏的海员来说,在没有比这个决定更好的礼物了。”“这家医院是一个感恩的民族对其海上战士最好的献礼。”当年,英国正逐渐崛起,成为海上霸主,航海和海战都是极冒风险的行当。

中国的现代化刚刚起步。洋务运动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西洋的坚船利炮、工业制造业和铁路运输是中华帝国未来生存必须仿效的主要内容。他们克服保守势力的种种阻扰和诘难,按照这几个方向开始了探索。

海军传统,其实远不仅是贵族的生活派头,而是为国家献身的勇气、责任,和战胜对手所必需的信心、战术和整体作战能力。


十五、欺人到底不英雄——关于首位上海籍外交家李凤苞的争议与辩诬

在中国历史上,上海是个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出了多位著名外交家,比如近代的颜惠庆、陆征祥、顾维钧,民国的宋子文,建国后的吴学谦、钱其琛和杨洁篪,而籍贯崇明的李凤苞,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对李凤苞的批评,首先是怀疑他在订购军舰时,可能存在经济问题。

 在1880年代,德国还是个新兴国家。军事工业上,克虏伯大炮经过普法战争的洗礼已经名扬世界,造船业却还在成长之中。

“济远”舰引起争议的,是其装甲防护的设计问题。具体来说,蒸汽军舰的发展进程中,首先是在重型军舰舰体敷设装甲,称作铁甲舰。巡洋舰为了保持高度航速,只将木质舰体改换成金属舰体,但船舷并没有装甲防护。后来考虑到战场上的生存问题,英、意、德等国开始研发装甲甲板,即用一层装甲像龟壳一样,从上部将军舰的核心部分覆盖住。


十六、从出走到回归——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曾是外企的白领

容闳开创的留美幼童计划被提前终结后,清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回国幼童的作用。国内的境遇与幼童在美国度过的青春岁月及对未来的理想反差极大。幼童的苦闷可以想见。他们中的多数,只能在逆境中坚守,用流逝的时光渐渐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少数人回国后迅速采取行动,或返回美国重新学习,或设法自谋生路。

唐国安在清华学校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担任校长,和他的引路人容闳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培养留学生,这使他的人生峰回路转。

知识后人几乎都不知道,唐国安曾从中国第一所医学校出走。他的坎坷经历,被媒体笼统的概括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参与预备留美学校清华学堂的筹备和建设”。


十七、男儿怀抱谁人知——细说严复和吕耀斗的仕途之路

吕耀斗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他的坎坷经历,亦是当时一些半旧半新官员的缩影。过去,人们常把中进士比作跳龙门,为了跳过龙门,多少人悬梁刺股、皓首穷经。殊不知,即便跳过龙门,点了翰林,官场的道路依然崎岖难行,能跨入道员的人,历来寥寥可数。至于李鸿章,他属于洋务人物,却选一个不懂海军、“日暮途穷”的老翰林总办水师学堂,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海军的悲剧。在这个悲剧中,吕耀斗是一个左右尴尬的角色。

反过来说,严复仕途失却也造就他在翻译事业上的丰收。这是否也是对严复在北洋官场发展情况的又一种解释呢?

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任职阶段,是他思想和学术日臻成熟的时期。

历史人物研究的深化,需要发掘新鲜史料,开拓观察角度,把人物放回他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去考察,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不能仅凭孤立的几条材料,就串缀概念、过度发挥。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但不要偏执,不要狭隘,不要就事论事。治学要有更加宽广的眼光和冷静的思考。不仅琢磨研究的对象,还要琢磨这个对象周围的伙伴、同事和交往的人群,甚至要琢磨他们之间的前世今生。


十八、敢言掣肘怨诸公——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

中日海军的力量对比,在1891年,中国还略占上风。但由于停止购舰,使得日本后来居上。短短三年,形势逆转。中国在前些年里所积成的海军发展优势,基本上被从后面穷追不舍的日本海军拉平了。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政界曾有“早期亚洲主义”的思潮。


十九、尺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在历史学家眼里,尺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这些尺牍,展现了保存在岁月深处不为人知的许多秘密,可以揭示历史细节,厘清事件脉络,甚至颠覆传统的定论。

对于睿智的人来说,他们的书信中充满着神奇的火花。哪怕时隔多年,仍然让读信的人怦然心动。

我们今天看到的前人尺牍在形态上有两类:一类是以信函手稿保存下来的原生态的模样,也包括影印成画册的出版物;第二类是经过整理排印的书信集。过去许多官员,文人往往选择一部分书信放在自己的文集当中。对于历史学家来讲,这两种类型的差别不大。但是当我们触摸到手稿原件还是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气息。你会想到这封信,原来是曾国藩亲笔写的,那封信是李鸿章亲笔写的,这个时候你会感受到一个人血脉的跳动,感受到一种时代的穿越。当然,原稿还能核对校正排印版出现的错误。

许多人以为历史研究是枯燥乏味的,他们不知道历史学家在与古人对话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可以穿越古今,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乐趣。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往日的岁月犹如一面洒落在沙滩上的破碎镜子,历史学家犹如赶海者,不用太费力,便能捡到一些残片。这些残片在不同的光线下都能发射出光彩。问题是当这些镜片和石英砂混杂的时候,赶海者能够收到多少镜片,并在多大程度上还原那面镜子?我们看到一些史学论文往往引用了五六条材料,就敢写一篇宏大的历史事件的论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的结论是不靠谱的。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要靠广泛的收集史料。收集史料,包括研读历史人物的尺牍,这是必备的基础工作。

在历史研究中此毒是一个重要且宝贵的史料来源,用好吃顿,尤其是在新近不断公布的尺牍,确实能够开阔视野,取得新的发现。


评论
热度(2)
©芈潇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