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潇
当你离弃我时,我终将回归于你。
2019-11-14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三卷/第四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三卷 第四卷

廖申白译注 商务印书馆

久闻其名的一本书,如今终于算是见到本尊(?)了

这一次小咸鱼的卑微愿望是哲学组能少虐我一点,能对我好一点

要开始写long paper了,希望这周末头还在



第三卷 [行为]

1.[意愿行为]

Q:既然德性同感情与实践相关,既然出于意愿的感情和实践受到称赞或谴责,违反意愿的感情和实践则得到原谅甚至有时得到怜悯,研究德性的人就有必要研究这两种感情和实践的区别。

被迫的行为:在一般意义上,初因在当事者自身之外且他对之完全无助的行为就是被迫的。但是,如果一项行为尽管就其自身而言是违反意愿的,然而在一个特定时刻却可以为着一个目的而选择,其初因就在当事人自身中。这种行为就以其自身而言是违反意愿得到,但是以哪个时刻和那个选择来说又是出于意愿的。

但是,如果有人说,快乐和高尚的事物也是强制的(从外部强制着我们的),他就把一切行为都说成是被迫的了。因为首先,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这些事物的。其次,那些被迫的、违反意愿的行为伴随着痛苦,而那些旨在获得令人愉悦的事物的行为则伴随着快乐。而且,只谴责外在事物而不责怪我们太容易被他们俘虏,只把高尚行为的原因归于自己,把卑贱行为的原因归于快乐,也是很荒唐的。所以似乎是,一个行为仅当其初因在外部事物上且被强迫者对此全然无助时,才是被迫的。

出于无知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出于意愿的,然而它们只是在引起了痛苦和悔恨时才是违反了意愿的。

违反意愿的行为并不产生于对普遍的东西的无知(这种无知受到人们谴责),而是产生于对个别的东西,即对行为的环境和对象的无知。

无知是与所有这些个别方面联系着的。对任何一件事,特别是对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即行为的环境与后果无知,其行为就是违反意愿的。

既然违反意愿的行为是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出于意愿的行为就是行动的始因在了解行为的具体环境的当事者自身中的行为。

2.[选择]

它(选择)显然与德性有最紧密的联系,并且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选择显然是出于意愿的,但两者并不等同。出于意愿的意义要更广些。

(选择也不等同于欲望、希望、意见)

“选择”这个名词就包含了logos和思想,它的意思就是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事物。

3.[考虑]

我们所说的考虑的题材,并不是指疯子和傻子所想到的东西,而是指有理智的人所考虑的事情。我们不会去考虑永恒的事物,我们也不会去考虑总是以同一方式运动的事物,无论是出于必然的,出于自然地还是出于某种其他原因的。我们也不会去考虑经常不以同一方式出现的事物,如干旱和降雨,以及找到珍宝这类碰运气的事情。对于人间的事务,我们也不是全都加以考虑。因为,这些事情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所以其次,我们能够考虑和决定的,只是在我们能力以内的事情。

每一种人所考虑的都是他们可以努力获得的东西。

此外,我们所考虑的不是目的,而是朝着目的的实现的东西。(先确定一个目的,然后来考虑用什么手段和方式来达到目的)

考虑就是对以自身努力可以去做的事情的考虑。而行为都是为着别的事物的(行为都是为着某种目的的,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所考虑的东西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我们所考虑的也不是个别的东西。这些事情是感觉的对象。如果考虑不断继续下去,就会陷入无穷。考虑的对象也就是选择的对象,除非是选择的对象已经确定了。因为这时,考虑的那个结论已经被选择了。

既然所选择的是我们在考虑之后所期求的东西,那么选择也就是经过考虑之后的、对力所能及的事物的期望。因为,在选择了某种经过考虑而确定的事物时,我们也就会按照所作的考虑而期求它。

4.[希望]

希望是对于目的的。

在一般的或真正的意义上,所希望的东西就是善;而每个个人所希望的则是对于他显得善的东西:好人所希望的善就是他真正希望的善,坏人所希望的善则碰到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好人对每种事物都判断的正确,每种事物真的是怎样,就对他显得是怎样。每种品质都有其高尚的东西和愉悦的东西。而好人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似乎就在于,他能在每种事物中看到真、他仿佛就是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许多人似乎是被快乐引入歧途的。因为它们尽管不是,却显得是某种善。结果,人们都把快乐当做善来选择,而把痛苦当做恶来逃避。

5.[德性、恶与能力]

Q:既然希望是对于目的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则是考虑和选择的题材,那么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是根据选择而确定的,就是出于意愿的。

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对它的品质负有责任,他也在某种意义上要自己对其善的观念负有责任。

一个人似乎需要天生具有一种视觉,使他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真正善的事物。一个生来就有善品质的人也就是在作这种判断上有自然禀赋的人。因为,这种禀赋是最好、最高尚的馈赠,它不是我们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或学会的,而像是生来就具有那样始终具有的东西。

如果德性是出于意愿的,恶也就是出于意愿的,因为对这两者来说情况是相同的。

[具体的德性]

6.[勇敢的范围]

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

对耻辱感到恐惧的人是公道的、有羞耻心的人,对耻辱不感到恐惧的人则是无耻的人。

其次,尽管对贫困、疾病,总之对不是由于恶也不是由于我们自身而产生的坏事物,当然不应当感到恐惧,但是对这些事物不感到恐惧不等于勇敢。

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一个高尚的死,或敢于面对所有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即战场上的那些危险的人。

7.[勇敢的性质]

人能够多勇敢,勇敢的人就能够多勇敢。所以,尽管他也对那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事物感到恐惧,他仍然能以正确的方式,按照logos的要求并为着高尚之故,对待这些事物。这也就是德性的目的所在。

如果一个人任何事物都不惧怕,就像克尔特人据说连地震和巨浪都不惧怕那样,我们就会说他不正常和迟钝。

大多数鲁莽的人内心里是怯懦的:他们在没有危险的场合表现得信心十足,可是却不能真正经受危险。在恐惧上过度的人是怯懦的。因为他对不该怕的事物也怕,而且是以不适当的方式。

勇敢是在所说过的那些场合,在对待激起信心或恐惧的那些事物上的适度。它这样地选择和承受是因为这样做是高尚的,不这样做是卑贱的。

8.[相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质]

公民的勇敢最像是真正的勇敢。公民们承受危险似乎是因为怯懦的行为将会招致法律的惩罚和舆论的谴责,以及勇敢行为将得到荣誉。所以,那些在其中懦夫受到轻蔑、勇敢的人得到荣誉的民族,似乎都是最为勇敢的民族。

这种勇敢与我们在上面描述过的勇敢最为相似。因为,它是处于德性(即羞耻感)的,是处于对某种高尚(即荣誉)的欲求和为着躲避某种受人谴责的耻辱的。

乐观的人有信心是由于己方力量的优势和无遭受痛苦之虞。当结果有违于他们的预想时,他们就会逃跑。而勇敢的人,如已经说过的,则干预面对对于人来说是或显得是可怕的事物,因为这样做是高尚,不这样做是耻辱。所以,面对突发的危险表现出无畏惧和不受纷扰似乎比在所预见的危险面前的此种准备更是勇敢。

9.[勇敢与快乐和痛苦]

勇敢总是同信心和恐惧这两方面相关,但同这两者相关的程度并不相等。它同会引起恐惧的事物的相关程度更大一些。因为,在引起恐惧的事物面前不受纷扰、处之平静,比在激发信心的场合这样做更是真正的勇敢。

10.[节制的范围]

勇敢和节制是灵魂的无logos部分的德性。

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适度,放纵也是表现在快乐这方面的。

节制是同肉体快乐有关的。但是它也不是同所有的肉体快乐都有关。因为,我们既不说他们节制,也不说他们放纵。不过在这些事物上,也有享受快乐是适度还是过度过不及的问题。

放纵受到谴责也是正确的,因为这种感觉不是我们作为人独有的感觉,而是我们作为动物所具有的感觉。沉溺于这种快乐,最喜欢这些快乐而不是别的快乐,是兽性的表现。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是那些最高雅的触觉快乐,例如在健身房里由于摩擦产生热的感觉。放纵的人喜欢的那种触觉的快乐不是属于整个身体的,而只是身体的某个部分的。

11.[节制的性质]

在欲望之中,一类似乎是普遍的,另一类则是特殊的、由于习惯而养成的。例如,食欲是正常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以同种方式来进食。所以这些欲望又是特殊的。不过,这其中还是有某种正常的东西。因为,尽管不同的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到愉悦,人们都认为有些东西比另外一些东西更令人愉悦。在正常的欲望上,很少有人做错,而且只有可能有一种错,即过度。但是在那些正常的欲望上,则有许多人会做错,并且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做错。

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面对了痛苦而被称为节制的,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能面对痛苦就被称为放纵的。放纵的人被称为放纵是因为他由于没有得到快乐而不适当地感觉痛苦(由快乐造成的痛苦);而节制的人被称为节制则是由于他在没有得到快乐或回避快乐时不感觉痛苦。

放纵的人欲求所有快乐或那些最突出的快乐。他受欲望的宰割,只追求这些快乐而不追求其他的东西。所以,他感觉着两种痛苦:得不到快乐的痛苦和渴望着快乐的痛苦,因为欲望就包含着痛苦,尽管因快乐而痛苦十分荒谬。

12.[放纵]

与怯懦相比,放纵更加是出于意愿的。因为首先,放纵出于快乐,怯懦则出于痛苦;快乐是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痛苦则是我们所躲避的东西。其次,痛苦遏制和毁灭一个人的本性,而快乐则没有这种作用。所以放纵更加是出于意愿的。

我们的欲望应当是适度的和少量的,而且不违背于logos。我们所说的服从的、受过管教的品质也就是指这种状态。

因为,正如一个儿童应当按照他的教师的指导去生活,我们身上的欲望的部分也应当服从logos的指导。所以,一个节制的人的欲望的部分应当合于logos。因为,这两者都以高尚为目的。节制的人欲求适当的事物,并且是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这也就是logos所要求的。

 

第四卷 [具体的德性(续)]

1.[慷慨]

慷慨是财富方面的适度。

我们是就一个人给予和接受财物的行为,尤其是给予的行为,而说他慷慨。

挥霍和吝啬是财物方面的过度与不及。

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在自我毁灭的人。浪费财物就是毁灭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财物是生活的手段。

行善和举止高尚也就是给予,受到的善的对待和不做卑贱的事也就是接受。其次,人们感谢的是给予者而不是不去接受馈赠的人。称赞就更加是这样。第三,不索取比给予要容易些,因为人们宁愿不取于人也不愿舍弃己之所有。第四,我们称赞给予者是因他慷慨,称赞那些不索取的人则是因他们公正而不是慷慨。

所谓慷慨是相对于一个人的财物而言的。因为慷慨并不在于给予的数量,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又是相对给予者的财物而言的。所以,给予的数量少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较为慷慨的人,如果他只有很少的东西来给予的话。

我们不说一个僭主挥霍。因为,他无论怎样给予和花费,都不会耗尽资财。

如果一个慷慨的人偶然以某种不正确、不高尚的方式花费,他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这会是一种温和的、正确的痛苦。因为,对该愉悦的事物愉悦、对该痛苦的事物痛苦,并且以适当的方式,是有德性的人的特点。

挥霍是在给予上过渡,在索取上不及。吝啬则是在给予上不及,在索取上过度。

那些掷骰者或悄悄地偷走人家衣服的人,以及那些抢劫者,则属于吝啬的人之类。因为他们的所为都出于贪婪。正是由于贪婪,他们才去施展伎俩和忍受那种耻辱。抢劫者为了劫货而冒生命的危险,掷骰子者则从他本应去给予的朋友那里骗得东西。这两种人从这两种不应当的地方索取,都是出于贪婪。诸如此类的索取都是吝啬的表现。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吝啬看做是慷慨的相反者。因为,吝啬不只是比挥霍更大的恶,而且,其错误的程度大大超过前面所说的挥霍。

2.[大方]

大方不是像慷慨那样同所有处理财富的行为都有关,而只是对于花钱的铺张说的。而且,它指的是在数量上超过慷慨的花费。

大方意味着大数量的适度的花费。但是数量的大是相对而言的。

尽管大方的人是慷慨的,慷慨的人却未必是大方的。在大方上不及是小气,其过度是虚荣、粗俗等等。虚荣、粗俗等等不是指在适当的的对象上花钱过度,而是指在不适当的对象上和以不适当的方式大量地花钱来炫耀自己。

大方的人的花费是重大的和适宜道德,其结果也是重大的和适宜的。因为只有这样那大笔的花费才同结果相称。所以说,结果应当相称于花费,花费也应当相称于甚至超过结果。其次,大方的人是为高尚而花大量的钱,因为为着高尚是所有德性的共同特征。此外,大方的人还将高兴的、毫不吝啬的花费。

过度的即那种粗俗的人,总是在花费上超过适度。因为,他把大笔钱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毫无品味地炫耀。

3.[大度]

大度顾名思义就是同重大的事物相关的。

人们认为,一个大度的人是自视重要,也是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因为,超过自己的配得而自视重要的人是愚蠢的,没有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样愚蠢和可笑。

荣誉就是最大的外在善。所以,大度的人就是对于荣誉和耻辱抱着正确态度的人。

做一个真正大度的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大度。所以,同大度的人特别相关的重大事物主要是荣誉与耻辱。

重大的东西和大度,一个没有完善的德性的人是不可能与之相配的。

大度的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大度的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或者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因为给予人好处使他优越于别人,受任好处使得别人优越于他。

大度的人就是这样的。这种品质上不及的是谦卑的人,过度的是虚荣的人。这两种人也不被看做坏人。因为他们并不伤害别人,而是做错了事情。谦卑的人剥夺了自己所配得的重要性。而且,他似乎是对他自己不好。因为,由于不认为自己配得那种重要性(而且似乎不认识自己),他没有去追求那些否则他就会去追求的善事物。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人愚蠢,而是认为他们过于谦让。

另一方面,虚荣的人则愚蠢、对自己无知,并且还明白地表现出这种缺点。他们常常追求与他们自身不相称的荣誉,然后又被发现了本来的面貌。

4.[在对待小荣誉方面的德性]

在荣誉这方面,如在一开始谈到这个问题时就说过的,也有一种品质同大度相联系,就像慷慨同大方相联系那样。因为,这种品质和慷慨都同重大的事物无关,它们都是在处理中等的或细小的事物上的适度。正如在索取和给予财富方面有适度、过度和不及一样,在对荣誉的欲求上也有过度、不及和适度。我们既谴责爱荣誉者在欲求荣誉上过度或欲求不当的荣誉,也谴责不爱荣誉者甚至在高尚的行为上也不向往荣誉。

5.[温和]

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

过度的品质也许可以称为愠怒,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感情是怒气,尽管引起怒气的原因多种多样。一个人如果在适当的事情上、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持续适当长的时间发怒,就受到称赞。既然温和受到称赞,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温和的人。

而不及,不论把它叫做麻木还是别的什么,则受到谴责。因为,那些在应当发怒的场合不发怒的人被看做是愚蠢的,那些对该发怒道德人、在该发怒的时候也不以适当方式发怒的人也是愚蠢的。人们认为,这样的人对事情好像没有感觉,也感受不到痛苦。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会发怒,他们也就不会自卫。而忍受侮辱或忍受对朋友的侮辱是奴性的表现。

6.[友善]

在人群中,在共同生活以及交谈和交易中,有些人是谄媚的。他们凡事都赞同,从不反对什么。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不使所碰到的人痛苦。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什么都反对,从来不考虑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这种人被称为乖戾的。显然,这些品质的都是受谴责的,那种居中的品质才是受称赞的。一个人正是由于这种适度的品质,才会以适当的方式赞同所该赞同的,反对所该反对的。但是这种适度的品质没有名称,虽然它与友爱很相似。

这种品质同友爱的区别,在于它不包含对所交往的人的感情。

7.[诚实]

自夸与之对立的那种适度的品质也是同这些事情相关的。

按照通常的理解,自夸的人是表现得自己具有某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实际上却并不具有或具有得补那么多;自贬的人是表现得自己不具有他实际上具有的品质,或者贬低他具有的程度;有适度品质的人则是城市的,对于自己,他在语言上、行为上都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无论诚实还是虚伪都可能或者有目的,或者没有目的。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殊的目的,他的语言和行为就表现着他的品质。就其本身而言,虚伪是可谴责的,诚实则是高尚的和课称赞的。所以,具有这种适度品质的诚实的人是可称赞的;虚伪的人,尤其是自夸的人,则是可谴责的。

使得一个人成为自夸者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一个人是因为形成了自夸的品质才是一个自夸者的。

同诚实的人相对立的似乎是自夸的人,因为自夸是比自贬更坏的品质。(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就更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低的位置吗……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中国的中庸还是不一样,中国在品质这方面明显显得谦卑些,在选择方面倒是一样中庸)

8.[机智]

机智的妙语仿佛就是品质的活动。

过去的喜剧用粗俗的语言取乐,现在的喜剧则是用有智慧的语言引人发笑,这两者在礼貌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是否可以把适度的玩笑界定为不会不适合慷慨的人的、不会给听者带来痛苦而会给他都带来欢乐的那类玩笑?或者,这类玩笑是否不可能作出规定?

这种适度的品质就是这样,称它是机智或说话得体都可以。滑稽的人则屈服于他的开玩笑的冲动。只要能引人发笑,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都不放过机会。他总是说有些教养的人不回去说的笑话,其中有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愿意听。呆板的人对于社交性谈话没有积极帮助。他什么玩笑也不会开,什么玩笑都接受不了。可是休息与娱乐却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

我们已经讨论了同某种语言和行为的交流有关的三种适度的品质。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中的一种是同诚实相关,另外两种则同交谈和交往的愉悦相关。在后两者中,一个表现在玩笑活动中,另一个则表现在一般社交活动中。

9.[羞耻]

羞耻不能算是一种德性。因为,它似乎是一种感情而不是一种品质。至少是,它一般被定义为对耻辱的恐惧。它实际上类似于对危险的恐惧。

我们称赞一个表现出羞耻的年轻人,但是不称赞一个感到羞耻的年长的人。我们认为,年长的人不应当去做会引起羞耻的事情。既然羞耻是恶的行为引起的感情,好人就不会感觉到羞耻,因为他不应当做恶的事情。羞耻是坏人的特点,是有能力做可耻的事情的人所特有的。

 


评论
热度(2)
©芈潇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