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潇
当你离弃我时,我终将回归于你。
2019-11-14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一卷/第二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一卷 第二卷

廖申白译注 商务印书馆

久闻其名的一本书,如今终于算是见到本尊(?)了

这一次小咸鱼的卑微愿望是哲学组能少虐我一点,能对我好一点



第一卷 [善]

1.[善作为目的]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目的有区别;有的是实现活动本身,有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

由于活动、技艺和科学有许多,它们的目的也就有多种。

主导技艺的目的比从属技艺的目的更被人欲求,因为后者是因前者之故才被人欲求的。

2.[最高善与政治学]

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做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陷入无限),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

如果这样,我们就应当至少概略地弄清这个最高善是什么,以及哪一种科学与能力是以它为对象的。看起来,它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而政治学似乎就是这门最权威的科学。因为正是这门科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科学,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

既然政治学使其他科学为自己服务,既然政治学制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法律,它的目的就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目的。所以这种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确实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

3.[政治学的性质]

对于某个题材判断的好的是在那个题材上受过特殊教育的人,在事物总体上判断的好的人是受过全面教育的人。所以青年人不适合听政治学。他们对人生的行为缺少经验,而人的行为恰恰是政治学的前提与题材。此外,年轻人受感情左右,他学习政治学将既不得要领,又无所收获,因为政治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4.[幸福作为最高善]

希望自己有能力学习高尚与公正即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性。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始点。

5.[三种生活]

多数人或一般人是把快乐等同于善或幸福。所以他们喜欢过享乐的生活。有三种主要的生活:刚刚提到的最为流行的享乐的生活(动物式的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但是和善相比显得太肤浅),和第三种,沉思的生活。

善是一个人的属己的、不易被拿走的东西。

6.[柏拉图的善概念]

不可能有一个型(model?)适合这两种不同的善。

其次,善像“是(is?)”一样有许多种意义,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个分离的普遍概念。因为否则它就不可能述说所有范畴,而只能述说某一个范畴。

第三,既然凡属于同一个型的事物必定是同一门科学的对象,那么就本应当有一门科学研究所有的善事物。但事实上,甚至对属于同一范畴的善事物都有许多科学来研究。

那些因其自身故而为我们所爱、所追求的善事物是因属于一个单独的型式而被称作善的;任何产生或保持着这些善或阻止着它们的对立物的善事物,都是因作为它们的手段而被称为善的。这样,善事物就可以有两种:一些是自身即善的事物,另一些是作为它们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

7.[属人的善的概念]

善在每种活动与技艺中都不同。

并不是所有目的都是完善的。但是最高善显然是某种完善的东西。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而荣誉、快乐和每种德性,我们固然因它们自身故而选择它们,但是我们也为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

人们认为,完满的善应该是自足的。我们所说的自足不是指一个孤独的人过孤独地生活,而是指他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广言之有朋友和同邦人,因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

我们还认为幸福是所有善事物中最值得欲求的、不可与其他善事物并列的东西。因为,如果它是与其他善事物并列的,那么显然再增添一点点善它也会变得更值得欲求。因为,添加的善会使它更善,而善事物中更善的总是更值得欲求。所以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对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

如果一种活动在以合乎它特有的德性的方式完成时就是完成得良好的;那么,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事实就是最初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始点。不同的始点是以不同的方式获得的。有的是通过归纳,有的是通过感觉,还有的是通过习惯等等而获得的。

8.[属人的善概念的辩护]

善的事物已被分为三类: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在这三类善事物中,我们说,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其次,我们的定义把目的等同于某种活动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目的就属于灵魂的某种善,而不属于外在的善。第三,那种幸福的人既生活得好也做得好的看法,也合于我们的定义。因为我们实际上是把幸福确定为生活得好和做得好。

合于德性的活动就是这样的事物。这样的活动既令爱高尚的人们愉悦,又自身就令人愉悦。所以,他们的生活中不需要另外附加快乐,而是自身就包含快乐。

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

9.[幸福的获得]

我们把幸福规定为灵魂的一种特别的活动,并且把其他的善事物规定为幸福的必要条件或有用手段。

幸福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

10.[在世幸福]

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相反的的活动则造成相反的结果。

11.[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

即使善与恶的确影响到已故者,这种影响不论就其本身还是就对于他们的作用而言都只是微乎其微的。或者如果不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影响的程度与性质也不足以使一个不幸者变得幸福,或使一个享得福祉的人失去幸福。所以,已故者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受朋友的好运或不幸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达不到使幸福者不幸或使不幸者幸福的程度。

12.[称赞与幸福]

Q:幸福是我们所称赞的东西还是我们所崇敬的东西(因为它显然不属于作为能力而存在的事物)

称赞总要以另一个东西为参照。

幸福是受崇敬的、完善的事物。从幸福是一个始点这个事实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我们做所有其他事情都是为了幸福。而属于始点的和善事物的原因的东西,我们认为,也就是值得崇敬的和神圣的东西。

13.[德性引论]

Q:既然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我们就必须考察德性的本性

灵魂有一个无logos的部分和一个有logos的部分的说法,我们可以在这里采用。

在无logos的部分,又有一个子部分是普遍享有的、植物性的。我指的是造成营养和生长的哪个部分,我们必须假定灵魂的这种力量存在于从胚胎发育充分的事物的所有生命物中。

灵魂的无logos的部分还有另一个因素,它虽然是无logos的,却在某种意义上分有logos。因为我们既在自制者中、也在不能自制者中称赞他们灵魂的有logos的部分,这个部分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和追求最好的东西。但是在他们的灵魂中,还有一个和这个部分并列的、反抗着logos的部分。

而这第二部分,如所说过的,又似乎分有logos。至少在自制者身上它听从logos。在节制者或勇敢者身上它更是听从logos,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完全合于logos的。这样地说,这个无logos的部分就是两重性的。

另一方面,如果欲望的部分更适合于说是有logos的,那么灵魂的logos的部分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在严格意义上具有logos,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像听从父亲那样听从logos的意义上分有logos。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对应的。因为我们把一部分德性称为理智德性,把另一些称为道德德性。智慧、理解和明智是理智德性,慷慨与节制是道德德性。当谈论某人的品质时我们不说他有智慧或善于理解,而是说他温和或节制。不过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因品质而受称赞,我们称那安歇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

 

第二卷 [道德德性]virtue

1.[道德德性的获得]

德性分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

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首先,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其次,自然馈赠我们的所有能力都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所获得,然后才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德性却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第三,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

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因为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决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

2.[实践的logos的性质]

既然我们现在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不是思辨的,而有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了解德性,而是为使自己有德性,否则这种研究就毫无用处),我们就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应当怎样实践。因为,如所说过的,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

不及deficiency与过度excellence同样会毁灭德性。

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得节制,而变得节制了就最能节制快乐。勇敢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我们必须把伴随着活动的快乐与痛苦看做是品质的表征。因为,仅当一个人节制快乐并且以这样做为快乐,他才是节制的。相反,如果他以这样做为痛苦,他就是放纵的。同样,仅当一个人快乐地,至少是没有痛苦地面对可怕的事物,他才是勇敢的。相反,如果他这样做带着痛苦,他就是怯懦的。这是因为,道德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首先,快乐使得我们去做卑贱的事,痛苦使得我们逃避做高尚(noble)的事。所以柏拉图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其次,如果德性同实践与感情有关,而每种感情和实践又都伴随着快乐与痛苦,那么德性也由于这个原因而与快乐与痛苦相关。这一点也见证于快乐和痛苦被用作惩罚的手段这件事。因为惩罚是一种治疗,而治疗就是要借助疾病的相反物来起作用。第三,灵魂的品质在本性上与那些会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联系。

有三种东西为人们所选择,即高尚的东西、有利的东西和令人愉悦的东西;有三种东西为人们所躲避,即卑贱的东西、有害的东西和令人痛苦的东西。在所有这些事物上,好人都做得正确,坏人则做的不正确。这尤其是在快乐这个方面。快乐既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又伴随着选择的对象。因为,即便高尚和有利的事物也显得令人愉悦。

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以快乐和痛苦为衡量我们行为的标准。

对快乐与痛苦运用得好就使一个人成为好人,运用的不好就使一个人成为坏人。所以说,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德性成于活动,要是做的相反,也毁于活动;同时,成就着德性也就是德性的实现活动。

4.[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技艺的产品,其善在于自身。只要具有某种性质,便具有了这种善。但是,合乎德性的行为并不因为他们具有某种性质就是,比如说,公正的或节制的。除了具有某种性质,一个人还必须是出于某种状态的。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是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第三,他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

虽然与公正的或节制的人的同样的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一个人被称为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却不仅仅因为做了这样的行为,而是因为他像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那样地做了这样的行为。所以的确可以说,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俄人。如果不去这样做,一个人就永远无望成为一个好人。

5.[德性的定义:种]

Q:我们接下来讨论德性究竟是什么。

既然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感情,我指的是欲望、怒气、恐惧、信心、妒忌、愉悦、爱、恨、愿望、嫉妒、怜悯,总之,伴随着快乐与痛苦的那些情感。能力,我指的是使我们感受到愤怒、痛苦或怜悯的东西。品质,我指的是我们同哲学感情的好的或坏的关系。

德性不是感情、不是能力>德性是品质

6.[德性的定义:属差]

Q:我们不仅要说明德性是品质,而且要说明它是怎样的品质

每种德性都既使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的好。

如果每一种科学都要寻求适度,并以这种适度为尺度来衡量其产品才完成得好;如果每个好技匠都在其作品中寻求这种适度;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准确、更好,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我所说的是道德德性。因为道德德性同感情与实践相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并不是每项实践与感情都有适度的状态。有一些行为与感情,其名称就意味着恶。例如幸灾乐祸、无耻、嫉妒,以及在行为方面,通奸、偷窃、谋杀。这些以及类似的事情之所以受人谴责,是因为它们被视为自身即是恶的,而不是由于对它们的过度或不及。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是正确,并永远是错误。

7.[具体的德性引论]

8.[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

有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的中间的适度的德性。这三种品质在某种意义上都彼此相反。两个极端都同适度相反,两个极端之间也彼此相反。适度也同两个极端相反。

在某些场合,不及与适度较为相反。在另一些场合,过度同适度又较为相反。一是由于事物自身的性质。由于两个极端中有一个同适度的品质较接近、较相似,我们就不把这个极端,而把它的相反者与它对立。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自身的性质。那些我们越是处于自身本性而爱好的事物,就越显得与适度的品质相反。例如,我们比较倾向与快乐,所以比较容易放纵(而不是做事体面)。我们把我们本性上更容易去爱好的那些事物看作适度品质的相反者。所以作为过度的放纵就更被看作是同节制相反的。

9.[适度的获得]

我们已经详尽地说明了道德德性是适度,以及它是这种适度的意义,即第一,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第二,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适度为目的。

在所有品质中适度的品质受人称赞。但是我们有时要偏向过度一些,又是又要偏向不及一些,因为这样才最容易达到适度。

 


评论
热度(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芈潇 | Powered by LOFTER